2022年06月19日 星期六

地调成果助力乡村“蝶变”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中心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组侧记

来源:地调局哈尔滨中心 作者:李海广 张勐 郑吉林 发布时间:2023-09-12

“三年多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咱们的地质调查成果派上用场了。”“能实实在在为乡村振兴做些贡献,太有成就感了……”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成员个个兴高采烈、欢呼雀跃。9月中旬,从中国地质学会获悉,由哈尔滨中心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申报的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于家寨村,以总排名第四的成绩从数百个申报对象中脱颖而出,被评定为全国第三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这是该中心发挥自身地质调查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美丽蝶变的真实写照。

挖掘地质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添“彩”

于家寨村地处大同火山群东区,地质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形成了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山水林田湖草自成一体,山有六棱山、大同火山,水有桑干河水,湖有桑干湖,草有稀树草原植被景观。火山岩窑洞、于家寨遗址、神秘地道等历史厚重。此外,土壤富锶、钙、镁,地下水富锶,富含偏硅酸,呈弱碱性,对人体心血管、骨骼生长等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2020年开始,哈尔滨中心太行山区山西段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组利用3年时间,深入研究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精准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子,积极探索传播地学文化新路径。项目组对大同市云州区地形地貌、基础地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土壤分布特征开展125万、15万生态地质调查和遥感地质解译工作。研究发现,于家寨村具有独特的火山地质遗迹资源、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条件。项目组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地质文化为主线,融合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景观文化建设于家寨地质文化村的工作思路,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同。

为充分整合区域地质资源和人文历史,全力打造“地质+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地质文化村,项目组与云州区政府联合成立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协调推进专班,建立定期会商制度,集中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项目启动后,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先后出资上百万元修建火山游览栈道和观景平台,并以玄武岩石墙为背景,以地质事件为主线,设立于家寨故事墙1面,地质遗迹解说牌23块,人文历史解说牌6块。同时,注重拉动企业投资,先后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建设火山窑洞民宿、修缮盘山步道,筹建地质文化陈列馆、村史馆,开启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新通道。今年9月,于家寨村成功入选第三批地质文化村(三星级)行列,一幅“干净漂亮、井然有序、生态宜居”的乡村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摸清自然资源底数,为农民致富拓“路”

乡村振兴要为农民而兴。哈尔滨中心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组在3年的项目周期内调查了太行山地区近30年间林草湿空间分布变化情况,并通过多种路径查明了晋北地区以土地盐碱化、土地沙化、高氟高砷地下水污染为主的生态地质问题,深入分析研究成因机理,提出科学化合理化治理建议。同时,采用以地质单元和生态系统单元为主导的综合性分区原则,将其划分为5个生态地质小区和13个生态功能区,并围绕典型生态地质问题开展生态脆弱性分区与评价工作,提出了国土空间利用及生态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针对大同盆地土地盐碱化问题,多次开展土壤“粉垄深松+脱硫石膏”改良技术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中-重度苏打型盐碱地洗盐压碱、提高作物保苗率方面成效显著。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黄花有着诗意般的描述。黄花,学名萱草,又名忘忧草,俗称金针菜,与蘑菇、木耳并称“素食三珍”,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项目组紧盯当地政府需求,在云州区西坪镇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发现云州黄花种植基地位于大同火山群,黄花长势较好的种植区成土母质主要来源于第四纪玄武岩和火山凝灰岩,岩石中锶含量背景值较高。

“经过风化剥蚀作用,岩石中的锶元素迁移富集到了土壤和地下水中,最后通过植物的吸附富集作用储存在黄花内,云州黄花平均锶含量16.3mg/kg。”技术骨干王大可在全国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上介绍说。项目团队在系统分析岩石-土壤-黄花之间元素迁移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划定下榆涧村、上高庄村和东阁老山村为黄花种植适宜区,并提出“小黄花,有益锶”的科普宣传口号,助力大同黄花种植推广。

目前,云州区黄花种植总面积达到17万亩,区政府每年组织“大同黄花丰收月”“农民采摘节”,各村镇配套开展相关庆祝活动,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1亿元。如今,当地“小黄花”种出农户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忘忧草”成为绽放在三晋大地上的“致富花”。

注重党建业务融合,为成果转化增“智”

在哈尔滨中心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组会议室墙上,“为党旗添彩,为时代建功”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项目组坚持以党建引领业务、以业务助推党建,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针对野外调查面积大、室内解译强度高、研究实用课题多的实际,项目组成立党员突击队,加班加点做调查、测数据、搞研究、汇成果、写报告,外业调查期间没有一个人因私请假。项目组成员的严谨态度、务实作风和探索精神得了业内专家高度赞扬和广泛好评。

“以前我们主要搞地质勘查,如今职能拓展到生态地质调查等领域,这些工作可以直接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感到特别有意义、特别自豪,每天工作起来信心满满、干劲十足。”项目组副负责人魏小勇感慨地说。短短三年时间,项目组党支部先后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直属机关党委‘四强’党支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2名项目组成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项目组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项目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名,业务骨干4名。1人获全国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1人获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作品摄影大赛一等奖,1人获指挥中心自然资源技能竞赛一等奖。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项目连续3年在工程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牢记“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哈尔滨中心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组将继续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基本定位,以实际行动当好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专业队。

通讯员:李海广、张勐、郑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