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中俄地学合作,促进东北亚地区的融合发展,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代表团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海参崴),对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地质研究所、远东联邦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与联合地质考察。此次访问旨在展示哈尔滨中心近年来取得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学习引进国际先进的地质理论与绿色勘查技术方法,探索创新国际化视野人才的培养形式,构建中俄地学融合发展合作机制,支撑哈尔滨中心建设现代化自然资源调查学科体系,服务建设“国际一流地质调查局”总体目标。
聚焦前沿,共探地学理论与技术新进展
访问期间,代表团与俄方科研机构围绕基础地质、矿产勘查等领域展开深度研讨。在远东地质研究所,双方分享了东北亚区域基础地质研究进展、兴蒙复合造山带成矿规律等研究成果及绿色勘查技术应用案例。俄方专家展示了其在太平洋过渡带地质演化、矿床成因研究等方面的突出成果。哈尔滨中心重点介绍了自转隶改革以来,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调查以及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双方还就前寒武纪变质变形及地质演化,东北亚锡矿成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成矿模式及典型矿床研究等重点领域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初步达成了联合研究的计划。
在远东联邦大学,双方就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展开对话。该校副校长Petukhov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在地质工程领域的学科优势及产学研融合模式。哈尔滨中心提出联合培养高层次地质人才、共建野外实训基地等合作意向,为后续联合申报国际项目奠定基础。
学习交流,共传地学文化
在远东地质研究所,耄耋之年的Ivanov教授等众多老专家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严谨的治学科研态度,彰显了该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深耕科研、爱岗敬业精神;分析中心Vladimir教授在古生物研究中对海螺化石形态刻画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动态反演测量过程中展现的理论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意识,展示了地质人的“深钻细研”精神;“百年功勋显微镜”等老设备的高效利用,突显其“物尽其用”的务实理念和卓越的仪器管护能力;拥有8000多件珍贵藏品的地质博物馆,生动展现了区域找矿历程、重大发现与核心地质认识,成为科研与科普完美融合的典范,也是地学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写照。
![]() |
![]() |
参观“百年功勋显微镜” | 观察远东金矿的矿石标本 |
实地考察,共研跨境地质热点问题
代表团与俄方专家赴穆拉耶夫-阿穆尔斯基半岛和俄罗斯岛开展联合地质考察,对比中俄相邻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条件,梳理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意见及建议。双方表示:“远东地区与我国东北在地质构造上具有显著关联性,联合研究将为跨境自然资源调查与资源能源勘查提供重要支撑”。
![]() |
![]() |
远东地质研究专家研讨交流 | 野外联合地质考察 |
展望未来,共筑东北亚地学合作新高地
此次访问进一步拓宽了哈尔滨中心的国际合作空间,为跨境地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技术共享提供了新路径。哈尔滨中心代表团负责人表示:“未来中俄地学合作空间广阔,通过成矿规律对比、绿色勘查技术等领域的合作,能为东北亚区域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中国智慧。”此次交流不仅提升了哈尔滨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中俄地学合作注入了新动能,标志着东北亚地学研究向更高水平、更广维度迈进。
撰稿:陈桂虎 宋庆元
摄影:陈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