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成功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认证是我国实验室能力认可的最高标准,面对行业权威的严苛考验,全体成员日夜攻坚,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默契的团队协作顺利通过认证,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证明,更是哈尔滨中心实验室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起点。
创新驱动检测能力升级
技术创新是实验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实验室检测能力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2021年首次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样品测试能力(54项)考核时,为了通过考核,全室人员连续奋战三个月,最终以优异成绩通过。此后,实验室的技术进步驶入快车道:2022年成功入选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检测实验室名单,检测范围扩展到200余项;2023年通过国家级CMA资质认定,覆盖6大类667项指标;成功申请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指挥中心科技创新基金、东北地质科技区域创新联合发展基金项目;直至2025年成功通过CNAS认证,检测能力获得国际认可。这样的发展速度离不开持续的技术投入。中心党委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购置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将检测种类扩展到79种。在方法创新方面,实验室研发的“黑土地有机质快速检测方法”将传统需要3天的检测过程缩短到4小时,为黑土地保护工程提供了及时的数据支持。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检测效率,更彰显了实验室的科研实力,使其从标准的执行者逐步成长为标准的制定者。
师带徒培育技术尖兵
人才是实验室最宝贵的财富。2018年机构改革后,实验室原有28人的技术团队仅有6名科技干部选择留队,面临严重的人才断层。面对困境,哈尔滨中心党委创新性地提出了“从社会急聘一批、从院校招入一批、从原士官队伍中培养一批”的工作思路:从社会招聘2名技术专家,从高校引进5名优秀毕业生,从原士官队伍中选拔12人进行系统培训。这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人才策略,在短时间内重建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团队。为了加速人才成长,实验室创新实施了“师带徒”培养机制。士官转岗的谢旭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通过三年系统培养,他从一个检测新手成长为技术骨干,不仅掌握了离子色谱等精密仪器操作,发表了3篇核心论文,获得国际专利1项,并在2024年“黑龙江地质杯”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个人三等奖地质技能竞赛获奖。如今,实验室已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28名技术人员个个都能独当一面。每月2次的技术讲座、每季度的技能比武、每年的外出进修制度,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这种持续学习的文化,是实验室保持技术领先的关键。目前实验室累计已发表核心论文30余篇,获得各项专利10余项。
规范化管理确保数据精准
质量是实验室的生命线。在申请CNAS认证的过程中,实验室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2024年初启动认证工作开始,实验室就成立了专项工作组,为了确保申报材料的准确性,实验室团队对每一项检测标准都进行了反复验证,累计整理技术文件1500余页。编制的《质量手册》明确了“科学规范、准确高效、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程序文件》覆盖了从样品接收到报告发放的全过程;200余份《作业指导书》详细规定了各项检测的具体操作步骤。这种三级文件体系确保了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创新的质量机制更是将质量控制贯穿检测全过程:样品接收的唯一性标识系统防止样品混淆;前处理的平行样控制和双人复核制度保证数据可靠性;仪器分析的日常检查、周维护、月校准制度确保设备状态;数据处理的三级审核制度杜绝错误;报告发放的电子签名系统落实责任到人。持续改进机制则通过每月质量分析会、季度客户满意度调查和年度管理评审,三年来累计实施改进措施56项,使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这种规范化管理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
回首来路,哈尔滨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从艰难转型到国际认可的华丽蜕变;展望未来,这支兼具军人本色与科研匠心的团队,正在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广阔天地中,书写着更加辉煌的新篇章。实验室主任卢兵表示,我们将继续弘扬“三光荣”传统和“西口子”精神,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团结奋斗、勇毅前行,就一定能够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这份CNAS认证证书,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上,哈尔滨中心实验室必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