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9日 星期六

生态调查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生态地质调查成果颇丰

来源:地调局哈尔滨中心 作者:周传芳 王宏利 顾成龙 发布时间:2025-03-06

“真要感谢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这支队伍,他们不但给土壤做体检,还给水质搞化验。”“今年春耕,我们将结合调查团队给出的建议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原来侵蚀沟治理还有这么多好招法,这回粮食又能增产了”……近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团队回访中,黑龙江省黑河市爱珲区的村干部、老百姓个个喜形于色,谈到生态地质调查,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哈尔滨中心党委始终牢记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坚定秉持地质工作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基本定位,围绕地方需求,持续加大生态地质调查力度,积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其间,建立生态地质图谱13套,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评价模型1; 系统提出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的黑土地侵蚀沟治理方案以及砂金过采区生态修复建议;圈定富锌土地14.4万亩、富锶土地28.2万亩、富锗土地3.18万亩;发现富锶矿泉水源地11处,其中3处为富水区,估算可开采量2.88万立方米/天;发布地方标准1个、出版专著1部,多项调查成果和科普作品获奖,提交的《支撑服务黑河市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得到了黑河市人民政府的高度关注。

紧盯需求精准立项

2020年挂牌成立后,哈尔滨中心党委第一时间集智集力研究业务发展问题,通过走访地方政府、聘请专家论证、组织召开诸葛亮会等形式,科学研判新机遇,积极对接新需求,并提出“扎根龙江、深耕东北、机动域外”的发展思路,全力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

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和生态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对此,哈尔滨中心党委主动担起时代使命,积极拓展生态地质调查业务,先后设立黑河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小兴安岭北部生态修复综合调查等多个生态领域的调查项目。其中黑河地区自然综合调查,重点开展125万多时相遥感解译和自然综合调查以及综合评价,掌握调查区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变化情况,并探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和技术方法,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主要采取综合剖面测量、微动测量、钻探等手段,通过粒度分析、植物化学分析、岩石化学分析、土质化学分析、第四纪演化样品分析,进一步查明地表基质层空间异质性,并深入开展土地盐碱化、土壤沙化、冻土退化及湿地退化等典型问题影响机制研究。小兴安岭北部生态修复综合调查,主要开展1∶25 万生态地质调查和遥感环境监测,查明区内成土母岩(质)类型、生态地质交互带厚度与结构等生态地质条件,探讨地质建造与生态环境的作用关系,并完成生态系统格局时空演变评估、生态系统质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建立小兴安岭北部生态地质图谱,形成生态修复综合调查数据库,有力支撑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修复“一张底图”构建。

紧盯重点精准摸底

生态地质调查是一项服务自然资源安全保障与管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哈尔滨中心坚持用数据说话,下大力摸清水资源、土地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底数,注重在生态文明建设美好蓝图上描绘好底色。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泉。调查团队把水资源调查作为生态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跑河流、取水样、验水质,进一步摸清了调查区水资源情况。调查发现,工作区水域面积逐年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增加的水域占地主要包括旱地、林地、灌木林、其它草地、沼泽地和裸地。水域变化主要因素是气候和河流河道改造。调查区内矿泉水资源总体较好,矿泉水点占比27.83%,富锶和富偏硅酸占比达到17.72%,其中黑河市霍尔沁村、新曙光村水样偏硅酸含量均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此外,还分析了个别调查点铝、砷超标原因,并提出改进灌溉方式、加大水井钻进深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改善水源地环境等多条解决措施。

土地质量直接影响粮食安全。2024年,调查团队在黑河市爱辉区黑龙江冲积平原集中部署开展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通过样品分析显示,土壤中NP等养分元素富集,K元素适中,CrCdHgPbAs等有害重金属含量均不超标,无污染风险。同时,圈定富锌土地14.4万亩、富锶土地28.2万亩、富锗土地3.18万亩,碘元素适量面积占工作区总面积的88.27%。通过调查分析,查明主要农作物大豆和玉米中富锌和富硒率达50%以上。整体看,工作区各项有益元素和营养元素含量以适量为主,土地质量较好,属绿色清洁土地,具备开发绿色富锌富锶土地资源潜力。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影响生态环境。调查团队采取无人机高空高分辨率拍摄+地面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典型砂金过采区、露天开采的采坑、煤矸石及固废堆等实施拉网式摸排,发现地表植被覆盖率可达6598%,生态恢复较好。同时,针对个别区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以自然恢复为主的基础上,可采用俄罗斯沙棘等经济作物为主要恢复作物,以沼柳、毛赤杨等灌丛和蒙古蒿、柳蒿等单本及散生乔木为辅,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用方案。

紧盯难题精准施治

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然而,侵蚀沟却是引发黑土区土壤流失、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集中表现。有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总数量为66万余条,沟道总长度23万余千米,总面积4029平方千米,近九成属于发展型侵蚀沟。黑土区侵蚀沟直接占毁耕地面积达417万亩,耕地侵蚀沟的沟道数量、长度和面积分别占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74.22%70.74%69.11%,平均每平方公里耕地上就约有1.45条侵蚀沟。

尽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工作,但侵蚀沟数量多,形成机制不同,治理成果巩固难,有的地方甚至每年仍有不少新增侵蚀沟。如何为侵蚀沟治理提供地质方案,成为哈尔滨中心调查团队的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该调查团队坚持问题导向,依托松嫩平原海伦水土侵蚀区15万地表基质调查、小兴安岭黑河地区自然综合调查等项目,选择典型地区专题研究侵蚀沟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治理方案。以海伦市海北镇和扎音河乡为例,海北镇地形主要表现为坡长坡缓,扎音河乡地形则表现为坡短坡陡,区内的水系、沟壑与推断构造方向基本一致,侵蚀沟的走向与推断构造方向近似垂直。在实地调查和钻探、物探等方法验证基础上,将该地区侵蚀沟分为隐伏裂隙成因型和非裂隙成因型两种。通过遥感环境监测+实地调查+模型反演,深入研究区内侵蚀沟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成因侵蚀沟提出溯源侵蚀防治、坡耕地治理、水平梯田改造、填埋复垦以及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多种修复模式和方案建议。

生态地质调查作为系统性的多学科调查,内容丰富,服务对象多样。下步,哈尔滨中心将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深入开展综合性调查研究,积极构建新型生态地质调查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新的地质力量。

作者:周传芳 王宏利 顾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