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从2013年开始,国家加大对三北防护林建设和矿山环境治理力度,采取一系列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政策,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开始逐步向好发展。但受自然气候条件限制、露天煤矿开采破坏和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还不容乐观。202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牵头实施北方重点生态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工程,主要任务是查明主要生态地质问题类型与分布,研究其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形成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应用服务成果。提出不同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地学建议,为国家重大工程、战略发展规划和地方政府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其中,在山西晋北地区、南疆铁门关地区和京津冀廊坊地区开展的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在支撑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上作出了积极贡献。
致富路上的“小黄花”
太行山晋北地区是我国三区四带“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对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所属太行山区山西段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收集整理了该地区1990-2020年近30年间林草湿空间分布变化情况,初步查明了晋北地区存在以土地盐碱化、土地沙化、高氟高砷地下水污染为主的生态地质问题,分析了成因机理并提出初步的治理建议。在GIS系统支持下,采用以地质单元和生态系统单元为主导的综合性分区原则将其划分为5个生态地质小区和13个生态功能区,并围绕典型生态地质问题开展了生态脆弱性分区与评价工作,提出国土空间利用及生态保护修复建议。针对大同盆地土地盐碱化问题,开展土壤“深耕模式”改良土地盐碱化技术方法试验,并取得初步成效。
大同市云州区是闻名全国的“黄花之乡”。项目组紧贴地方政府实际需求,在云州区西坪镇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发现云州黄花种植基地位于大同火山群,黄花长势较好的种植区成土母质主要来源于第四纪玄武岩和火山凝灰岩,岩石中锶含量背景值较高。“经过风化剥蚀作用,岩石中的锶元素迁移富集到了土壤和地下水中,最后通过植物的吸附富集作用储存在黄花内,云州黄花平均锶含量16.3mg/kg。”技术骨干王大可在全国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上介绍说。项目团队在系统分析岩石-土壤-黄花之间元素迁移转化规律基础上,提出下榆涧村、上高庄村和东阁老山村为黄花种植适宜区,并提出了“小黄花,有益锶”的宣传口号。云州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项目组汇报。云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庞有军说:“以前我们一直认为云州黄花中富硒,现在通过你们的调查又知道了富锶,这对我们的黄花品牌推广太有意义了。”
此外,项目组技术专家还发现于家寨村生态本底条件好,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并且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历史条件。项目组及时与云州区政府和许堡乡政府进行对接,汇报调查成果,邀请业内专家召开现场会,讨论地质文化村建设和申报事宜。项目负责人郑吉林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于家寨村具备打造“地质+生态旅游”形式的地质文化村的条件。云州区副区长张伟莉说:“于家寨村2018年被评为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如果我们再拿到地质文化村这块含金量十足的牌子,这将对我们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地质文化村建设申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于家寨这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也会是于家寨人好梦开始的地方……
铁门关下的“生态网”
新疆铁门关市位于天山南麓巴州境内,属温带大陆极干旱气候,日照时间长,降水少而蒸发大,冬寒夏热,昼夜温差悬殊。拥有多样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优化种植结构、保持土壤肥力,工程所属“南疆铁门关地区土地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在查明土地质量、地下水及生态状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生态质量分区和脆弱性评价,划分出天山北坡-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山前荒漠草原水土流失防治区、绿洲生态安全维护区和防风固沙及沙漠化防治区,结合各区特点共部署土壤监测点136个、地下水监测点103个,其中一级监测点71个,二级监测点59个,三级监测点6个,富硒监测点53个、重金属监测点6个,实现了定期对耕地区土地和地下水质量及其变化进行跟踪监测。
“为积极响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需求,加快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我们先后多次走访了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第二师三十团,得到了政府和兵团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该项目负责人何峻岭介绍说。项目组结合土地质量调查成果,优化网络布局,重点提升优质耕地区和富硒园地区监测水平,加大水土演化趋势研究,编制完成年度多要素质量监测年报,形成了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图、绿色富硒土地资源分布图、农业耕作条件评价图、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建议图等一系列服务于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图件,为铁门关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支撑。“你们提交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商请你们扩充范围至中药材基地区和红枣产业区”第二师三十团副团长说。
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团队在铁门关市建设完成了气象、微生物、土壤及地下水质量等多要素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标志着新疆首个市级范围内多要素综合监测网络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将为铁门关市建设成为特色农业开发利用示范区和生态宜居的军垦文化城市贡献力量。
京津冀里的“绿走廊”
为支撑服务《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工程所属京津冀廊坊地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重点调查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地质背景和浅部地质结构,查清地表基质与地表水、地下水间相互关系,为永定河、大清河绿色生态治理提供基础地质依据,查清廊坊市规划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和重要农业区土地质量,全力支撑服务“五个廊坊”建设。
“我们先后15次走访市、县(区)两级政府对接工作,深入6个乡镇政府了解建设需求、争取工作支持,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提供遵循”,该项目负责人李翾介绍说。项目团队采用取样钻、工程地质钻、物探等工作手段,开展了一系列专项地质调查,特别是面对取样钻施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现实情况,项目组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扬部队时期优良作风,连续施工84天,施工钻孔134个,在短时间内圆满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形成一系列基础地质图件,为“绿色廊坊”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地学支撑。针对廊坊地区部分河流断流、湿地面积萎缩等生态地质问题,项目团队以永定河流域为重点,在查明基础地质条件和生态地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功能定位与生态治理目标,建立生态需水量计算模型,以永定河流域为单元,结合各河段功能定位,采取疏通河道主槽、规划河道两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用水结构、跨流域补水等综合生态补水手段,将永定河廊坊段从“断流的河”恢复到“流动的河”,再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使其变成“绿色的河”。针对廊坊市南部东淀滞洪区、文安洼为大清河主要泄洪区的功能定位,开展洪水淹没数值模拟,为保证雄安新区防洪安全提供数据参考。下一步,项目团队将针对霸州—胜芳一带农业区富硒土地调查工作进行深入研究论证,支撑服务廊坊市乡村振兴建设。